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的思想碰撞

以下文章来源于水木逻辑 ,作者清华逻辑

2022年5月25日,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和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师生合作举办了会议“逻辑学家与语言学家的思想碰撞(Meeting of the Minds: Logicians and Linguists)”。来自清华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二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魏达格(Dag Westerståhl)和司马亭(Martin Stokhof)也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加强清华大学逻辑学科和语言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来自两个学科的师生在会议上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近期关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

金岳霖讲席教授魏达格报告了他近期所关注的卡尔纳普问题以及该问题与他对量词和组合性问题研究的内在关联。外文系教授杨小璐以自己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语言习得领域中的常见问题和研究方法。哲学系教授、逻辑中心主任刘奋荣结合自己多年对动态认知逻辑和动态偏好逻辑的研究概述了逻辑方法对知识、信念以及偏好等态度动词的形式刻画。

外文系副教授胡笑适从跨语言的角度对句法生成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了探究。外文系副教授刘明明报告了自己近年来在语义和语用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对汉语”都”的形式语义刻画和语用表现分析。逻辑学中心博士后谢凯博介绍了带认知算子的反事实条件句的因果模型和逻辑系统。中文系副教授邓盾汇报了他试图建立基于语素的汉语语法体系的研究设想和计划。逻辑中心博士生闫佳亮报告了他近期与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阿洛尼(Maria Aloni)对认知模态词“might”所提出的形式分析和逻辑框架。外文系助理教授徐婷介绍了对英语“again”和汉语“又”的儿童习得研究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逻辑学中心博士生胡振坤结合德国魏格纳的研究汇报了《老子》中的一种论辩结构形式。

因疫情特殊原因,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的模式。虽然师生们隔着屏幕共叙一堂,但丝毫不减大家学习和讨论的热情。本次会议不仅促进了两个学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还启发了彼此的研究,为未来两个学科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打开了道路。

撰稿:闫佳亮

排版:王奕岩

审核:刘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