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人,男,1958年7月1日出生于湖南岳阳。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兼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
学历与工作经历
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周辅成先生学习伦理学,1986年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87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入选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计划”,1998年被遴选为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入选清华大学“百人工程计划”,负责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事宜,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8年英国剑桥大学人文中心访问教授。
获奖情况
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2年)。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首届中国伦理学会学术奖翻译一等奖;等奖励和荣誉。
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文化书院(现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院研究员;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兼职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广东省委党校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中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生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岱年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哲学学科,第二届);《中国学术》、《新哲学》、《哲学动态》、《孔子研究》、《开放时代》等20余家学术杂志学术编委,《伦理学与公共事务》辑刊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民出版社“伦理学前沿丛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哲学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哲学年鉴》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哲学研究系列”主编。
研究领域与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萨特伦理思想研究》、《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2年)、《伦理学新论——走向现代伦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2010年)、《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弗罗姆》(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等20余部(卷)、《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政治哲学的视野》(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18部;出版译著《自为的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道德语言》(商务印书馆1996年)、《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1年)、《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四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2008年)、《詹姆斯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等20余部(卷);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他文章50余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教学工作
本科生、研究生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专业类课程,指导伦理学、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生和伦理学、政治哲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之交叉学科方向的博士后研究。
人生体悟:
人生格言:自信、自制、自为、自立。
人生爱好:咖啡漫谈;书法、NBA和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