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八) | 王中江:“相与之道":“自我"与"他者"的孔门语境和多重叙事

【纪要】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八) | 王中江:“相与之道":“自我"与"他者"的孔门语境和多重叙事

undefined

2021年4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哲学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19主办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纪念讲座”第八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题目为:“相与之道":“自我"与"他者"的孔门语境和多重叙事。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高海波、赵金刚等教授也线下参与了讲座。

undefined

讲座伊始,唐文明教授介绍了王中江教授与清华大学的渊源,王中江教授同冯友兰先生一样,也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

讲座中,王中江教授首先讲到了心性伦理、示范伦理等不同的伦理学,认为伦理的实质是关系及其规范和价值。而儒家正是“关系伦理学”,表现为具体伦理规范和普遍伦理规范这两种形态。其中,具体伦理主要是“五伦”及其规范与价值,普遍伦理则表现在儒家与“陌生人”的关系中,进而呈现为人类的“相与之道”,这也可以简化为:“自我”与“他者”的规范与价值。

接下来,王中江教授讨论了孔门的两个“伦理语境”及其表达方式,以此来展现“相与之道”。

undefined

第一个语境是《荀子·子道》篇所讲,孔子问子路、子贡和颜回,什么叫做智,什么叫做仁,子路和子贡都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解释仁和知。子路说智者能够使人知道自己,仁者能够使人爱自己;子贡说智者是知道别人,仁者是爱别人;颜回的回答是,智者自知,仁者能够自爱。孔子最满意的是颜回的答案,“自爱之仁”受到了充分肯定。王中江教授认为基于共情、推己及人的儒家恕道和仁爱,都是在自爱与爱他的互爱中体现的。真正做到自爱的人,同时又是能够爱别人的人。爱别人是成就自己的方式之一。

第二个语境是出自《韩诗外传》,孔子问如何对待他者,子路的说法是“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子贡是“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颜回的看法是“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评价说子路的言论是“蛮貊之言”,子贡的言论是“朋友之言”,颜回的言论是“亲属之言”。王中江教授认为呈现出的自我与他者的相与之道,是在广义“施与”和“回报”的双向关系中展现的。孔子提高了伦理价值的标准,但其实子路的说法也非野蛮之言,反而是现实中最有可行性的一般性标准,比如刑法就是“偿还惩罚”。子贡的说法近于儒家讲的“以直报怨”,而颜回讲的“以德报怨”是一个超常的伦理价值。因此,可以区分伦理规范的不同等级和层次:伦理的底性、中线和上线,低调与高调等。

undefined

在问答环节,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伦理如何由自我推出、仁与孝是一本还是二本等。王中江教授认为能够去爱,是需要能力的,能爱和会爱都是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爱有等差,在古代的大家庭中有充分表现,现代的小家庭有变化了。家庭之孝和对外人之爱确实不同,全世界都如此。

供稿:孟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