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教授为新入学研究生讲解“中国哲学史及其学习方法”

2020年9月1日晚,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为哲学系2020级新入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做题为“中国哲学史及其学习方法”的讲座。

陈来教授首先从“正名”的角度讲解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强调“中国哲学史”的学习和训练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要侧重“哲学史”,掌握哲学研究的基本功。接着,陈来教授从东亚文明近代转型的角度切入,讲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在东亚文明中,“中国哲学史”较早诞生在率先实现近代化的日本,随后中国出现了哲学以及中国哲学学科。在学科的发展历史中,作为老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的王国维先生率先在国内教学体系中强调“哲学”的意义,而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虽然诞生在谢无量、胡适相关著作之后,却奠定了学科的典范。冯友兰、张岱年二位先生的研究使得“清华学派”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并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陈来先生指出,“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背后,有着作者的“哲学观”,涉及对“哲学”观念的理解、中西哲学的差异等问题。在陈来先生看来,我们可以树立广义的哲学观念,在跨文化的对话中理解哲学,发展21世纪的人类哲学。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学习,陈来教授特别强调学习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认为西方哲学的参照可以促进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但也要避免生搬硬套西方哲学概念解释中国哲学。陈来教授指出,做“中国哲学史”研究,可以对应冯友兰先生所说的“照着讲”,但“照着讲”不意味着没有创造性,解释者本身的主观背景会对哲学史诠释造成影响。张岱年先生所讲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对做“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清华学派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特别强调对文献的正确解读,文献的解读是有客观标准的,对学生的训练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能力。

陈来教授的讲授特别强调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术传统,以及这一传统对于学术成长的意义,鼓励新入学研究生扎根清华学术传统,在几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掌握研究的基本能力。

讲座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新入学研究生在人文楼B219会议室集体观看讲座,线上还有300余位中国哲学界的青年学者在线参加讲座。

本次活动是哲学系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此前哲学系还专门安排了系主任讲学风、学长讲规划等活动,帮助新入学研究生了解系情,迅速融入清华哲学系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