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名、声名到味名 ——中国古典思想“名”之演变脉络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报告人:贡华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主持人:宋继杰教授

时间:2018年12月3日(周一)

下午3:00—5:00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104会议室

摘要: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儒道自觉超越形名,而走向“形而上”。汉儒一方面将“名”听觉化,另一方面,提出听觉性的“号”,并以“声”作为“名”的根据,以“声”“言”通“意”“心”。时代主题由“名实之辩”转换为“言意之辨”。魏晋玄学家一方面质疑“心”“意”与“声”“言”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区分“名”“号”与“称”“谓”,由此超越了“声名”,消解了“言意之辩”。以“味”辩物,以“味”作为名的根据随之自觉兴起。从“形”、到“声”,再到“味”,这构成了中国传统命名根据完整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命名、分类的基本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