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万俊人

摘要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关键词:

幸福; 幸福广东; 创造幸福; 享受幸福

“幸福”的概念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从平民百姓到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领袖实际上始终都在关切幸福,从他们的个人生活到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谋划,幸福始终都是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一书中就提到过共产式的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也经历了五百余年的历史;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到今天也已经有百余年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搞了六十余年,但很长时间里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明白,更没有大胆说出来: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人民的幸福。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代表广东人民第一次说出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关键词,那就是“幸福”,第一次喊出了“幸福广东”的口号!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很多著作中都讲过,在他们的心目中以及理论思考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幸福的社会。比如说,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当然是指满足我们的幸福生活期待。

Republic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人类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更幸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出来。“幸福”这个词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资产阶级小姐的专有名词,所以喊出“幸福广东”这个口号非常不容易。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搞了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这个过程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我们创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了几万亿美元的借贷资本、几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国民储蓄,我们的生活享受到底怎么样?有没有感到很幸福?所以,现在广东提出建设“幸福广东”,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新的社会转型的信号。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如何创造幸福的有效方式,那么,在近三十年里我们逐渐掌握并学会了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现在的问题是,今后我们应该去关注如何享受幸福?如何分享幸福?

1什么是“幸福”

01“幸福”是主观的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甚至一万零一种解释。可见,“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我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相对于每个生活的个体来说,幸福是真切的。当你感到了一种舒适感、一种成就感、一种特别的快乐、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那就是幸福。英文把幸福叫“Happy”,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好生活”的意思。什么叫“好生活”?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好生活就是值得过并且过得称心如意的、有成就、有满足感的生活。每个人衡量一种称心如意的感受、一种满足、一种成就感的标准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02(二)幸福的感受随欲望而变化

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奇怪的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根本的区别。譬如,小草季节性地生长,季节性地枯萎;花朵季节性地开放,季节性地凋谢。但是,人不是这样,人的欲望从来没有一个终点,从不停歇,从不满足,直至死亡。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什么东西大都没有人的欲望大,天大地大没有人的欲望大。为什么呢?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满足了的欲望立刻就会转化成新的更大欲望的动因。例如,很多贪官,我们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养那么多的情妇?为什么钱用不完还要贪?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想法去推测他们的想法,因为金钱也好,美色也好,都是满足人的一种占有的欲望。当需求变成欲望,他的目标就不再是满足,而是占有,哪怕是占有量远远超过其需求量。这说明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不是我们自己不想停止它,而是欲望本身是一个永动机,停不下来。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幸福还是一个比较指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间,因为人本身是一种灵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会很自然地产生相互比较、攀比的心理,更何况人的心理欲望本身也是有多个层次、递进增生(升)的,正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阐述的需要层次论。任何新鲜、新奇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人欲望的对象,因而都可能把这种对象作为自己追求幸福的目标。每一个人的欲求不同,每一个人对满足欲求的感受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可能一致。

03幸福是一种可以评价的状态

不过,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有的人觉得自己过得很幸福,但在旁人看来就不一定。幸福可以从社会层面和人际层面相互比较,正是由于有这种人际比较,才有幸福感受和体验的不同,反过来我们也拥有对痛苦和不幸的感受体验,所以我们人类才会组成社会,以社会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地生活。缘于此,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对每个人的生活做出客观的评价,评判某个人幸福还是不幸。

虽然幸福的感受是主观的,因人而异,但我们对幸福的评价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我们必须清楚幸福是可以评价的。这个评价标准在什么地方?在于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从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到人们的福利待遇。比如说基本生活条件,衣食住行,有穿的、有吃的,这些是可以量化的;还有基本的福利,比如说医疗、教育,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元素和我们对生活的直观或直接的经验感受,还是可以评价的。

2如何创造和追求“幸福”

比知道什么是幸福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如何去创造幸福,怎样去追求幸福。谈幸福容易,过幸福生活难。为什么?因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开放的,幸福是个流动的概念,所以创造也不能停止。

01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

如何创造幸福?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常常把创造幸福和幸福本身混淆起来,幸福是一个目的,每个人都有目的,然而没有一个有效的手段去实现它,这个目的的意义就等于零。目的必须达到才会有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但有人常把手段当成目的。譬如,钱是实现幸福最基本的一种价值手段,但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转化或换算为钱,或者兑换成钱,钱便成了最一般的价值手段,以至于人们常常误把钱当作人生的目的本身,甚至为钱而挣钱而不是为生存和生活去挣钱。于是,问题便产生了:你怎样去赚钱?如何去赚更多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挣钱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一夜暴富,成功看似偶然,但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充满艰辛的。所以,有时候幸福和不幸、快乐和痛苦实际上只有一线之隔。痛苦的创造实际上是为了快乐的幸福。但是不经历过不行,人不能坐等幸福,比如说,你偶然发现金山、银山,或者彩票中大奖,这不是幸福,只能叫幸运。生活中有很多种这样的幸运,幸运也确实可以转化为幸福,但你不能把幸运看成幸福本身。创造幸福要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并且能够成就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式。

所以,第二个问题是要学会掌握赚钱或者成功的本领,还要有机遇和把握并实现机遇的能力。创造幸福一定要有创造幸福的条件和能力,社会如此,教育如此,每个人自己也是如此。要选择最适合自己、成就自己的方式和道路。

02创造本身就是幸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创造幸福过程中的痛苦和艰难视之为不可忍受的不幸,其实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回忆。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是一种幸福,而回忆是否丰富同你的生活是否富于创造性是直接关联的。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创造,你的回忆就会很苍白。所以一个人的克制力、一个人调整生活的能力,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成正比的。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心理落差越大,记忆越深刻。我想,幸福也是这样。

03(三)学会创造幸福

有个老板对我说,他赚钱越多,越觉得没有成就感。我问他是怎么理解成就感的?他说:“像我这么有钱的人现在实在是太多了,也没有几个人知道我,我想做点什么事也做不成。”我问他:“你想做什么事?”他说:“我想得到社会上的承认,能够知道我会赚钱,有大钱。”有钱了想要人家知道,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你的钱再多,没有人知道也就等于没钱。我跟那个老板说,你要成就感可以,你要多大的成就感?他说中等的,我说那你拿三千万来建20所“希望小学”。现在,他每年最高兴的事是去开政协会,因为他捐资建校,做慈善事业,已被选为地方的政协委员了。老板挣钱到了一定的时候几千万对于他来说只具有数字变动的意义,只有正当合理地运用钱,才会产生新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挣钱的成就感才会提升增强。

所以,有成就感就是要知道自己创造幸福,除了创造钱、创造物质条件以外还要创造幸福本身。交朋友也是创造幸福,一个人的朋友越多,他的生活就越丰富,当然也就越有幸福感。中国人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道理就在这里。

3如何分享和享受幸福

01要学会享受幸福

如何享受幸福是现代人、特别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过去,我们最痛苦的是做不成蛋糕,或者蛋糕做不大,就是不会创造幸福生活。现在,我们最痛苦的是蛋糕做大了却没有分好,不知道怎么分享这个蛋糕。也就是说,我们会创造价值了,但还不太会享用价值。

国外很多人都对中国提出一个问题,国家有这么多的储蓄,有这么多的国际借贷,为什么不把这些借贷资本转化为国内人民的生活资源,让国民住更宽敞的房子,享受更好的医保,受更好的教育?的确,我们国家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很大,生活在像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可能感觉不到现代人的贫困。但在西部有些地方的贫困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无法想像的。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体制的或者其他道义的帮助,但还是有这样一些人难以自保。如何享受幸福,看起来是个人的事,但更多的是社会的事,我刚才说我们这个社会现在还不会享受幸福,把蛋糕做大了却不知道怎么分着吃,而且最痛苦的是做好了放在那儿还没有吃、忘记吃,结果被别人拿去吃了。有的工作狂也是这样,一天到晚就是上班加班,创造创造,却不知道创造为了什么,如何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大部分人还不会享受幸福。有了钱就花天酒地,找二奶,或者认为买高档化妆品、用名牌、坐豪车、吃好的就是幸福,这样的幸福是很肤浅的。我们社会的状态非常让人忧虑。有一项调查发现,北京的高校竟然有超过50%的女生愿意被包养,而不愿意自己去找工作。现在找工作确实很难,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绝望了,就可以把被包养看作是一种幸福生活的捷径。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02幸福不能独享

有言道:食可以独吞,但幸福不能独享。

幸福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反之,这个社会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让公民尽可能公平地分享,或者尽可能普遍地分享社会资源所带来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际幸福是有比较指数的。经济学家有一个指数,如果标示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超过0.45,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超过0.6,社会就会处于动乱状态。

我们不会享受幸福,只知道天天做蛋糕,不知道做了以后如何吃,吃了以后再做。吃的时候也要看周围有什么人,大家都能分吃一口,不能自己一个人吃独食,这是一个社会管理艺术问题。所以,对于今天的广东和未来的广东来说,所谓“幸福广东”实际上最大的问题不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而是汪洋书记所说的,幸福是让所有的民众感觉到幸福,而且要更给力、更持久,让他们作为幸福的享受主体,让创造主体享受幸福。实现“幸福广东”这个目标最大的任务是怎么让民众能够享受到幸福,能够合理地分享幸福的成果。“创造幸福”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对广东来说可能已经解决了,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把蛋糕做大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学会怎样分蛋糕,政府作为分蛋糕的主角应该有这样的立场:政府应该拿最后一份。美国著名伦理学家、政治学家罗尔斯提出了“纯粹程序正义”,就是使分配达到最公平的程序。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分蛋糕的人拿最后一份,他如果分得不公平,他就只能拿最小的一份。所以,他为了自己拿到跟第一个人一样分量的蛋糕,他一定要用线拉,用尺子量,分得非常匀称。这样,最后一个人和第一个人拿到的才能是一样大小的份额。政府作为分蛋糕的人就应该拿最后一份。

4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什么必须同公民的幸福目的相一致?这里面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和社会有没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和共同利益;另一个是国家或政府为什么应当把全体公民或人民的幸福生活置于优先的目标地位。

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和社会并以社会的方式生活,就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两个优越的方面。第一,安宁。就是说国家和社会能给我们安宁。与我们每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相比,社会生活更安全。我们用社会的方式生活可以更加安宁,更有力量抗拒自然灾害,抗拒风险,在同其他动物类的竞争中更有优势,质言之,我们用社会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处于更优越的生存和发展地位。

第二,福利。以社会的方式生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福利。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有社会才有分工;有分工,社会的生产力才能提高。因为社会分工是最合理的,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所以人类的社会分工本身是符合道德的,但没有社会就不能够分工,只有社会化才能组织化,才能实现社会分工,有社会的分工和合作才能做出大蛋糕。首先,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强有力,实际上能力都是有限的。这是人类自身的脆弱性,没有哪一个人是万能的。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都不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果失去了别人的帮助和资源,人的生活实际上是有欠缺的。其次,每个人都必死,人不能万寿,这意味着人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自己独享,还要繁衍后代,具有所有生命的一般本性。每个人既是有限的,但又是最有野心的。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朽,但人的自然生命肯定是必朽的,我们只能希望我们的事业有人继承,我们的血脉有人来延续。所以我们要组建家庭,结婚生子。社会实际上更有利于我们的福利,这意味着以社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个人幸福。这是国家的根本目的,政府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社会组织和国家的政府应该是仆人,是保姆,人民才是主人,这个观念一定要树立起来。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幸福,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幸福,如果它不能兑现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承诺,它不抛弃人民,人民也会抛弃它。

这几年,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很多人都对这一执政理念不太理解,认为这只是个伦理概念,其实这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首先是一个政治理念,然后才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要和谐社会,要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政府首先必须端正政治立场,以人民为本。人民是本,政府是用。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是政府的根本目的,政府只是实现这个目的、达到这个目的的工具、手段和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应该怎么服务,服务得咋样,那就得问问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要以这一点为根本标志。由于我们过去古老的权力结构所致,各级政府领导都是眼睛朝上,对上负责,现在要转变过来,要把眼睛朝下,对民众、对国民负责。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文明、我们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一个新的让人民满意的水平和层次。

本文原载于《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