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教授来清华哲学系演讲

2011年12月29下午3点,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的主持下,著名学者成中英先生在清华大学新斋335教室做了题为“对经典诠释的哲学审察”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及其他院系的部分师生积极参与了这次的学术活动。

成先生首先对本次报告的论题展开了哲学分析或者说哲学审察,提出了“何谓经典”、“何谓经典诠释”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与界定。认为经典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敞开的,不断生成与发生的,具有开放性与发生性。经典自身就内涵价值,包含着规范价值、宇宙真理生命真谛、文化与制度的传承与设置、现实生活世界的理想追求四个维度。成先生认为,经典诠释不能局限于文字训诂和注释,而必须以义理为基础,具有自身的目标指向。经典诠释须以本体论诠释为终极目标,有其本体论基础,经典才能够在诠释之中得以发生并形成体系。

在阐述了他对“经典”以及“经典诠释”的理解之后,成先生较为深入、详细地分析了经典诠释的空间与方式。认为诠释空间可以在四个向度上生成,即特殊性、普遍性、内在性、外在性,而且这四个空间应是统一的,诠释应该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即是说,诠释既出于个体经验,又应该基于人类普遍的共同感与共识,是个体经验与人类共同感、共识的统一过程;诠释既应该基于其外在所指,也应该有其内在意涵,是外在与内在互应的过程。并以对出土文献的诠释为例,阐释了诠释空间在四个向度上的深入结合,认为一方面要将对出土文献的诠释研究与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并互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将对出土文献的科学认知与对其的本体论诠释结合起来,以使经典在诠释之中得以传承、发生。

在谈到诠释方式的时候,成先生以《左传》与《春秋》以及《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为范例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方式。认为《左传》对《春秋》的诠释,目标在于展现细节,注重对资料本身的事实描述,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易传》对《易经》的诠释,目标在于建立有本有体的思想体系,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界定、对整体思想的提炼,是一个以意义世界为指向的发明过程。

在阐述完报告的主体部分之后,成中英先生认真地以其广博的中西哲学理论基础、专业的理论水平与理论高度、丰富而深刻的个体经验,耐心而细心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

卢风教授说:通过听成教授的演讲和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诠释经典有多种方式,用考据、训诂、注释的方式诠释经典大抵只会产生新的文本,只有对经典的本体论诠释,才能把经典的义理和启示内化为我们的生活智慧,或说,对经典的本体论诠释才有助于我们提升人生境界。

最后,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牟世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