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报 | 儒家美德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 第三届学术研讨会

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主办的儒家美德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成功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31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1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人文楼B208会议室举行,香港城市大学范瑞平教授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致欢迎辞。

主题发言第一场由范瑞平教授主持,共发表三篇主题报告。

澳门大学的王庆节教授报告了《儒家伦理在什么意义上是“示范德性伦理学”》一文,认为儒家德性伦理学与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并非简单对立或补充关系。它并非与道义论、功利论平行的第三体系,也非对刚性规范的柔性化妥协。其核心在于存在论层面的根本关怀:关注人本身的成长与善性呈现,德性乃价值凝聚之源;而具体行为规范的德行是其展现。二者构成“存在论差异”的层级互动——德性作为更根本的元伦理学,通过修身、示范与教化,在成己成物的动态过程中实现道德价值。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黄藿教授报告了《亚里士多德或尼采?麦金太尔德行伦理学的定位与选择》一文,指出麦金太尔认为现代道德语言陷入根本性混乱,失去内在一致性与说服力,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行伦理学而非尼采的超人哲学。他认同尼采对现代性的批判,但认为亚里士多德提供了深植于传统、社群与专业之中的伦理框架,能有效响应现代道德危机。麦金太尔的选择具有理论一贯性,对当代伦理的重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强调德行在社群中养成和追求内在善。清华大学的唐文明教授报告了《麦金太尔论儒家伦理学》一文,分析麦金泰尔专门论述儒家伦理学的三篇文章,以及麦金太尔基于其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向儒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就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与儒家的理性相遇与理性对话,麦金太尔重申其“审慎的传统主义”观点;其次,就儒家伦理学中的自我观念与践行力观念,麦金太尔比照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进行了立场鲜明的分析;再次,麦金太尔试图从儒家伦理学内部提出一种“伦理权利”的观念,并揭示出其与西方现代性的政治权利观念之间的根本差异。

主题发言第二场由清华大学的陈壁生教授主持,共发表三篇主题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的范瑞平教授报告了《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当今启发:从全球伦理学到区域全球伦理学》一文,认为儒家美德伦理学为当代全球主义与反全球主义的对立提供新视角。它主张伦理学应以伦理实践为出发点,而非抽象理论原则;追求薄道德普遍主义,而非强加厚道德普遍主义;并倡导从全球伦理学转向区域全球伦理学,在尊重区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允许各区域基于自身礼仪实践发展伦理体系,以缓解两极对抗,促进文化多样性下的和平共处。美国森林湖学院的杨笑思教授报告了《家哲学盲点与人性善恶之别》一文,指出西方哲学存在深刻的“家哲学盲点”,其根源在于:主流哲学家多为单身,缺乏家庭生活体验;基督教“神家”长期压制、替代世俗“人家”;古希腊传统贬家扬邦;加之连年战乱与奴隶制扭曲了家庭结构。这导致西方文明深陷“中领域主义”,仅重视国家、社会,却系统性忽视家庭与天下的根本价值。相反,儒家文明以家为源,构建了家-国-天下并列的完整世界观。文章认为,丧失家哲学使西方难以真正理解人性和儒家思想,而华夏要重获文化自信,必须纠正此根本性哲学缺陷。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报告了《伦与常——儒家伦理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一文,提出儒家伦理学可概括为“伦常伦理学”。其特殊性在于两个基点:一是基于性命自我的“伦”,体现为由亲及疏的差序格局;二是作为普遍原则的“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德。此体系兼具西方三大伦理学帕特点:差序格局容纳了基于共同体的功利考虑;对家庭的核心义务近于义务论;而将家庭人伦关切推扩至家国天下,以实现五常之德,则与美德伦理学相通。伦常伦理学因而既包容人性之私,又指引人怀揣天地情怀,在特殊性与普遍性间达成平衡。

18日下午的研讨会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其中,人文楼B208分会场第一场的主题是“儒家美德伦理学再反思”,由华南师范大学的詹莹莹教授主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陈志伟教授报告了《自我与美德:儒家美德伦理学浅议》一文,指出海外汉学有些学者认为儒家思想缺乏实体性“自我”观念,若成立则将动摇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基础,因美德伦理学以道德行动者为核心。但考察早期儒家文献可知,其中存在明确的个体自我意识。因此,儒家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定位是成立的。中山大学的王堃副教授报告了《儒家亲爱美德伦理学的建构》一文,认为儒家以“仁爱”为核心,其本质是源于亲缘的“亲爱”之情。这种情感由近及远推广,形成“仁义礼”的有机脉络:仁是亲爱情感本身,义是推广此情感的要求,礼是亲爱关系的完美实现。三者如声部般和谐共生,并透过向内成己的“忠”与向外及人的“恕”,共同构建了贯通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儒家美德伦理体系。山东大学的蔡杰副研究员报告了《仁学目的论与儒家美德伦理学引论》一文,通过发掘仁学目的论,阐释儒家美德伦理的核心内涵。“仁”源于二人关系,其范围从父子之伦扩展至万物一体。儒家认为天地与万物间的“生生”关系是伦理共同体的根本依据。仁的目的在于实现上天赋予的本性,践行过程既成就理想人格,又表现为对亲友、民众及万物的关爱,更是参赞天地化育的崇高实践。这一目的论突显天人之间的生生之目的,为儒家伦理提供了区别于现代主体性哲学的阐释方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刘舒雯报告了《辞让是一种美德吗一文,认为“辞让”在实践中存在结构性缺陷:成功的辞让会制造心理不对称,而双方均坚持辞让则易陷入僵局。因此,作为礼的发端,“辞让之心”相较于“恭敬之心”处于劣势——因为恭敬是纯粹内向的德行,不依赖对方回应即可成立。此外,辞让本身无法普遍化,若脱离具体规则将流于空洞。因此其认为规则优于美德,美德并非先验存在,而是通过持续遵循特定规则的行为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稳定倾向。因此,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方能实现。

人文楼B202分会场的主题是“荀子伦理学再考察”,由《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的仝广秀老师主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孙伟研究员报告了《荀子伦理学缺乏“道德动力”吗?——基于道德动机的再考察》一文,指出荀子通过理性、情感与礼义制度三者的紧密结合奠定道德动力根基。认为理性是引导和重塑情感与欲望趋向善的结构性力量,情感和欲望为道德动机注入能量,二者借由礼义制度熏陶与内在思考推进,使个体从被动顺从转为自觉情感认同,且需回应环境变化修正道德动机,三者相辅相成。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楷教授报告了《论荀子道德自律何以可能》一文,提出康德自律肯定人的意志自由,牟宗三引入“本体论的觉情”却改造自律概念致混乱,并据此判荀子伦理学为他律。通过重理康德自律概念与荀子“心”“义”对勘,驳斥牟宗三判教观念,分析回应荀子道德自律可能遭遇的理论质疑,探讨以荀子为进路会通并超越康德、建构健全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张丽丽老师报告了《关爱·关怀·关系:论儒家伦理与Care Ethics相兼容的路径选择》一文,聚焦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学的兼容性,从关爱、关怀、关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儒家伦理中基于人伦的关爱理念、对他人处境的关怀意识以及以关系为本位的伦理特质,挖掘二者在重视具体人际关系、强调情感联结等方面的共通点,进而提出二者相兼容的具体路径,为当代伦理实践提供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的乔珂老师报告了《孟子论美德的统一》一文,围绕孟子对美德统一的论述展开研究。梳理孟子思想中各类美德的内涵与关联,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四端”之心等观念,论证美德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统一整体。指出这种美德统一观对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理解儒家美德体系提供关键参考。

B208分会场第二场的主题是“人伦问题再探讨”,由蔡杰副研究员主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的仝广秀老师报告了《孝德与圣人之教——宋代理学视野下的舜孝故事》一文,指出舜的“大孝”被确立为儒家孝德的最高典范。据《尚书》载,舜在恶劣家庭环境中以孝道维系和谐,此特质成为其受命为天子的关键。汉唐经学认为舜并未改变家人本性,而是通过礼法约束使其安于秩序;宋代理学家则基于性善论,主张舜通过唤醒内在良知彻底感化了家人。这种孝道实践体现了心性、伦理与政治的三重统一:从“爱亲”这一普遍本性出发,孝德可推扩至家国天下,最终实现人人各遂其性的理想政治状态,树立了儒家“明体达用”的圣王典范。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韩燕丽副教授报告了《儒家美德伦理学与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文,指出儒家美德伦理学能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支撑,其根基在于中华文化核心的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儒家道德实践的基础,通过“尽心知性”实现“参赞化育”。在此框架下,儒家美德伦理学构建起以美德规范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第一类规范是仁义礼智信等界定理想人格的美德概念;第二类是以君子、圣王为代表的道德典范。这些美德规范与相关伦理概念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伦理规范体系。深圳大学的李天伶老师报告了《梁启超对人伦的现代重构》一文,指出梁启超对人伦的现代重构体现于三方面:首先突破公私德二元划分,揭示人伦是贯通公私的整全世界;其次以权利义务诠释伦常,既批判将人伦简化为利益交换的西式路径,又通过古典义务观,如三才之位分重新激活其深层意涵;最后以自由平等回应专制指控,彰显人伦本身蕴含的平等本性与自由实现。其重构实为拨乱反正,回归人伦的本真意义。中共中央党校的何青翰老师报告了《真德秀<大学衍义>中的“君德”思想研究》一文,指出真德秀作为朱熹理学的继承者,在理学政治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大学衍义》以“君德”为核心,重新构建君权正当性,将汉唐贤君纳入理学评判体系,提升了理学的政治地位。然而,其设计的君臣双主体结构在后世实践中逐渐失衡,理学对君主德性的要求反而异化为君主垄断精神与政治权力的工具,使“得君行道”的理想最终落空。

B202分会场第二场的主题是“伦理与道德关系再审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孙伟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玮教授报告了《亚里士多德论闲暇》一文,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关于“闲暇”的论述。剖析亚里士多德眼中闲暇的本质,指出闲暇并非单纯的休息或空闲,而是与人类追求幸福、实现德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探讨闲暇在亚里士多德伦理与政治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分析闲暇如何为人们从事思辨活动、培养美德提供条件,以及对个体完善与城邦繁荣的重要作用。华南师范大学的詹莹莹教授报告了《陈荣捷论传统伦理与宗教精神》一文,以陈荣捷的相关研究为核心,探讨传统伦理与宗教精神的关系。梳理陈荣捷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解读,分析其如何挖掘传统伦理中蕴含的宗教精神元素,揭示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内在关联。指出陈荣捷研究对理解中国传统伦理的宗教维度、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后张茹梦报告了《朱子经权观下的行为规范问题--兼论与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的对话》一文,聚焦朱子的经权观,探讨其视角下的行为规范问题,并与赫斯特豪斯的美德伦理学展开对话,阐释了朱子经权观中“经”与“权”的关系,分析二者如何共同规范个体行为。通过与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的比较,挖掘朱子经权观对当代伦理实践的启示,为行为规范的合理构建提供思路。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尹桓蓉报告了《朱子格物致知功夫与道德自律他律问题》一文,围绕朱子的格物致知功夫,探讨其与道德自律、他律的关系,剖析朱子格物致知功夫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指出这一功夫对个体认识事物、把握天理的重要性,分析格物致知如何为道德自律奠定认知基础,以及在道德实践中如何协调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为理解朱子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提供关键视角。

19日上午B208分会场的主题是“比较伦理学再思考”,由王珏教授主持。

陕西师范大学的刘佳宝老师报告了《早期儒家伦理学中的美德与人伦》一文,认为当前英语学界常以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诠释儒家伦理,但儒家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人伦”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这体现为三方面:家庭是德行培育的初始场域;家庭和谐本身即构成美好生活,并非从属于政治;家庭关系更与公共领域紧密交织。儒家伦理呈现一种包容性结构:个人美德在人伦中培育实现,而人伦的完善也依赖美德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相互化约。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喻响报告了《走出康德:休谟主义、现象学还是亚里士多德主义——比较视域下的孟子伦理学再定位》一文,分别介绍了休谟主义、现象学和古典主义进路对牟宗三康德主义范式的批评。通过比较休谟主义、现象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三种可能进路,论证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与孟子思想更具亲和力:二者共享目的论框架,强调美德在社群实践中养成。最终提出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核心,综合吸收其他进路优点的综合性诠释策略,以更完整把握孟子伦理学的丰富内涵。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朱青松报告了《叙事与实践:以麦金太尔为视角的儒家美德伦理学》一文,融合麦金太尔与泰勒的叙事理论,系统论证叙事与实践在儒家伦理中的奠基作用。叙事通过构建身份与责任感为美德养成提供框架,而实践则通过共时与历时整合确保行为一致性。研究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儒家传统,阐释经典叙事如何提供道德范本,人伦实践如何通过义务履行培养美德,并强调“修身”作为连贯性实践智慧的根本途径。最终提出两种现代家庭应用模式,为子女构建自我认同、实现“君子”人格提供可操作的儒家价值观重塑方案。

与此同时,B202分会场正展开由中山大学王堃副教授主持,以“关怀伦理学再出发”为主题的报告与研讨。

浙江大学哲学院的李明书研究员报告了《从关怀伦理学视角检视孔子的关系性自我──兼论对于美德伦理学自我观的反思》一文,从关怀伦理学视角出发,审视孔子的关系性自我观念,并对美德伦理学的自我观进行反思。剖析孔子思想中自我与他人、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结,指出孔子的自我是在关系网络中生成与发展的。通过与美德伦理学自我观的对比,反思二者在自我界定、道德实践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为理解儒家自我观的独特性及当代价值提供新思路。北京林业大学的刘蒙露老师报告了《论有德者关怀他者时的心理状态——以理学“万物一体”的非利己属性为中心》一文,以理学“万物一体”的非利己属性为核心,探讨有德者关怀他者时的心理状态。阐释理学“万物一体”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强调人与万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共通性。分析基于这一思想,有德者在关怀他者时所呈现的无私、共情等心理特质,揭示这种心理状态对道德实践的推动作用及对当代社会伦理建设的启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王政杰副研究员报告了《美德、角色或关怀:孟子孝悌伦理的基础分析》一文,围绕孟子孝悌伦理,从美德、角色、关怀三个维度展开基础分析。剖析孟子孝悌伦理中美德的内涵、个体在家庭角色中对孝悌的践行,以及孝悌所蕴含的对亲人的关怀意识。探讨这三个维度如何共同构成孟子孝悌伦理的基础,分析其对个体道德修养与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孟子伦理思想提供关键参考。

研讨会结束后,第三场主题发言由刘佳宝老师主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陈振崑教授报告了《船山气学知能合一、德业相因的美德伦理学》一文,认为船山气学是一种健动生成的机体哲学。船山主张一种尽心成性、诚意养气、节情事宜与博文约礼的修养工夫,以成就一种知能合一、德业相因的德行生命。经过深入分析和系统论证,指出船山气学的道德哲学属于一种中华中道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珏教授报告了《孝的身体根基性——从中西间视野重构孝道的伦理内涵》一文,认为孝无疑是中国伦理学最具标识性的概念之一,但其内涵和边界在现代语境下却显得模糊不清。其以人类生存的身体根基性为切入点,探索儒家孝道的生存论结构,将儒家伦理学的知识形态阐释为围绕着人类身体性存在的脆弱性与依赖性构建的伦理体系。就脆弱性与依赖性构成人类生存基本状况而言,儒家对孝的理解渗透着对普遍人性的深刻理解,因而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而必然带有跨时代和跨文化的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不应当被理解为形式化规范,或绝对命令意义上的普遍主义,毋宁说是一种植根于人类根本生存方式的共通性。中山大学的陈乔见教授报告了《孔子的美德论》一文,指出儒家伦理学是否可归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学界存在持续争论,但当前讨论多停留于理论定位之争,而相对忽略对儒家德目内涵、结构及其历史演变的细致考察。因此,儒家伦理研究的深化亟需回归经典文本,开展对孔子美德论等具体理论形态的实证分析,从而推动理论的实质突破。陈乔见教授就儒家脉络中的“德”“德行”“德性”与“美德”进行概念辨析,分析了“仁—义—礼”三元结构和仁—智关系,探讨了信与不信、乡愿与美德的假象等,最后讨论了美德的统一性问题。清华大学的陈壁生教授报告了《君主、共和与<孝经>》一文,指出唐文治于1920年创办无锡国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宗旨,面对辛亥后政治社会乱局,主张通过读经重建人伦秩序。他认为废经导致仁义湮灭,人心沦丧,故将经学视为培养元气、挽救世风的根本。与曹元弼坚守传统君臣人伦不同,唐文治力图使经学适应共和体制,重新诠释“孝”等核心价值,强调其普遍人性基础及由家及国的推扩可能。他的经学阐释虽以理学为本,但注重实践性,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立足点,体现出传统学者在时代巨变中调和守旧与开新的努力。

19日中午,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儒家美德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李卓老师主持闭幕式,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陈壁生教授发表闭幕致辞。陈壁生教授对到场的各位老师与会务人员表示感谢,期待与《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开展更多合作,李卓老师也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赐稿,并持续关注“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