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6月12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第一期)会场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为以思想把握和回应时代,践行学术批判,鼓励学术交流,促进思想创新,参与求真学术共同体的搭建,2021年6月12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第一期)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本期研讨会发表主题报告的学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黄裕生。研讨新书是黄裕生教授近期出版的大作《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近50名学者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致辞,他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黄裕生教授近年大作不断,思考深邃,视野宏阔,涉及范围从德国哲学开始,返回中世纪哲学和古希腊哲学,进而扩展至中国哲学。最后,他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瞿旭彤主持。

与会学者进行自我介绍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在主题报告中,黄裕生教授首先介绍,《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一书中所讨论问题是基于自己多年前的困惑而进行的思考和探索。其一是关于专业科学和哲学问题。哲学问题就是追问源头问题、始基问题,在对源头的追问中,古希腊产生了哲学(元哲学),在知识进一步细化中产生了专业科学,而以规定性概念为构建基础的科学不能面对源头问题,离本源问题越来越远。由此,如何退出规定性概念而通达本源问题使得该书作者困惑并不断思考。其二是中西之争问题。其三是关于自由与存在问题。该书作者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而根本有限的个人何以能自由这是令该书作者困惑并渴望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黄裕生作主题报告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第一哲学问题研究》书影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主题报告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杨云飞代读张志伟教授书面发言)、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文华、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李科政三位学者分别作书面评论发言。评论发言结束后,黄裕生对相关问题作了回应。

自由发言环节 本网记者李秀伟/摄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与主题发言人进行对话和互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李文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聂敏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唯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云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田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詹文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韩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夏莹等分别发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作总结发言。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寅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圣凯教授和瞿旭彤副教授也参与了此次新书研讨会。

在自由发言和对话中,学者们充分肯定了该书关于“第一哲学问题”研究的奠基性意义,并分别对书中所关切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针对该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同一性哲学可能引发的后果、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张力、规定性概念和指引性概念之间的区分、自由的退出和转向何以可能以及何以落实、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再次可能等)提出了出于同情与理解的质疑,并给出了批判性建议。

会议合影 会议主办方供图

据悉,清华“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是系列活动,旨在为提倡以同情和欣赏为基础的学术批判,鼓励学术交流,促进思想创新。研讨会的形式是:邀请一位近期出版新书的学者作30-45分钟的书面主题报告,邀请3-5位有兴趣研读或已研读过此书的学者分别发表15-20分钟的书面评议报告,其他学者参与自由发言、对话。清华“思想与时代”新书研讨会将不定期举办。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