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现代西方哲学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往往陷于困境。摆脱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是身体性自我知识,比如我们关于自己肢体姿势的知识。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出发点是以下论断:这种知识不是观察知识(安斯康姆)或感知性知识(麦克道尔)。进而阐释安斯康姆的另一论断,即这种知识的内容只能通过关涉身体本身的词汇来描述,“无法分离描述”。该论断凸显了身体性自我知识与五官感觉知识的不同特征,但是否足以断定它不是感知
2018-0606
【内容摘要】 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是人这个有限存在者不得不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以实现其永恒的意义,构成为人类精神性生存的本质意向,也成为历来的哲学和宗教所关注和讨论的终极话语。儒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各具特色的表达,在儒家可谓现世不朽的追求,即通过功德言的历史性影响进入历史记忆;借助血脉相传构成子孙万代的生命延续;和宇宙万物一体实现天人合一的无限境界。这一不朽观具有道德人文性
2018-0606
佛教与东亚文化系列讲座之二至五 6月11日至14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将在清华大学新斋154为大家带来四场讲座,欢迎参与~
2018-0607
陈来 摘要 郭店楚简中与《五行》篇倡言“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不同,《六德》篇主张“圣智仁义忠信”六种德行。《五行》篇重在从内在化、普遍化、性情化的方向去理解并处理德行问题,而《六德》篇强调德行的角色化、社会化。这是两种不同的德行伦理,或者说,《五行》属于德行伦理,《六德》属于角色伦理,显示出早期儒家伦理内部包含了不同的发展取向。《六德》应早于《五行》,但其思想既体现了早期德行论的特点,也体现
2018-0612
本文原载于《世界哲学》2017年06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夏莹教授 摘要 本文将鲍德里亚定位为超级现代性的代表人物。超级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性自身的过度发展。肇始于19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曾经作为对这种“过度”的命名而存在,但却未能准确概括出这一思潮的基本走向。鲍德里亚用一整套以hyper-,而非sur-为前缀的概念来表达这种“过度”发展的超性观念,即以超真实为表达对象的拟真、拟像的概念体系所
2018-0612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 摘要 朱子之前的仁论有三种进路,分别是从情上说仁、从心上说仁和从性上说仁。在《仁说》中,朱子从德上说仁,综合了历代的仁论。在其中,朱子特别针对二程门人离爱言仁的两种倾向——知觉言仁和一体言仁——进行了深刻批评,矛头直指当时湖南学派所主张的先察识后涵养的工夫论。这种批评的背后是他对性与情的双重重视,与他
2018-0615
主讲: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时间:2018年6月16日(周六)16-18点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24教室 韩东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西方近代早期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规范性问题研究。发表论文《论指代词(Indexical)》(《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6),《公共理性与阐释活动的规范性本质》(《中国社会科学》,2018: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
2018-0615
本文是清华大学哲学系陈来教授于2016年在11月14日在山东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研讨会所作发言 今天,面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我们可以对“仁者人也”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诠释,即“仁就是人类最根本的共同价值”,或“仁是人类共同价值最根本的原理”。 2015年,在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发言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大理念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怎样认识中华文明与人
2018-0615
本文原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04期, 作者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 摘要: 本文以近年出土《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为中心,结合小南海石窟和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梳理了僧贤的生平与思想。僧贤作为僧稠的弟子,参与小南海石窟的刻经活动;他先后担任沙门都、沙门统,主持了大总持寺、大兴圣寺,是著名的“地论师”。同时,僧贤继承了僧稠的禅学思想,重视《涅槃经》的“四念处”,提倡《华严经》与《法华经
2018-0615
6月9日晚,邺架轩书店迎来了第九期“邺架轩读书沙龙”。本期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与他的博士后范利伟,分别以作者与读者的身份就《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一书展开对话。 刘东教授在开场白中表示,《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一书是其《先秦理性主义的遗产(三部曲)》的组成部分。他按照书的卷次,带领现场听众展开了一段比较哲学之旅。他提出,在先秦理性主义自制态度的影响下,儒学
2018-0620
译注:本文原文是英文,题为“TranscendentalIdealism in Wittgenstein’s Tractatus”,最初发表于PhilosophicalQuarterly(Volume61, Issue 244, pp. 598-607, 2011)。中文翻译由作者本人完成,基本上逐句译出,有些地方为了清楚明确起见有所改动,但原意不变。 [引文]:本文在讨论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
2018-0620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报》总第1505期5版,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王路教授。 1“形而上学”被看做贬义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同名著作,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表示与物理学的区别。中译文取自“形而上者谓之道”,意味着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不同,业已成为固定用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它难懂。它的难懂并不在于它的语言
2018-0620
背景简介: 约翰·麦克道尔(John McDowell)是当世著名的哲学家。英国人,哲学上受训于牛津,出道后先在牛津任教,约二十年。后迁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至今又有近三十年。麦克道尔和匹兹堡另一位著名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一样,都受了已故的匹兹堡老牌哲学家威尔弗雷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不小影响。他们三位常被视为所谓“匹兹堡学派”的核心人物
2018-0620
摘要:李泽厚有关伦理学的思想,是以“两种道德德论”的区分为中心、为主体的。李泽厚“两种道德论”的主题是受到了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一书的牵动而发展出的一个结果。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两德论”要解决的不是伦理学和个人道德问题,而是政治哲学和政治价值的问题。他的“两德论”在概念上区别了“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的社会性道德如何确立,其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把两种道德合二为一
2018-0511
导言 5月4~5日,由人文学院哲学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奋荣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逻辑研究”开题研讨会在丙所会议室举行。来自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学者,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学者约30余人参加研讨。 刘奋荣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和主要问题,指出在信息社会中研究主体的学习和信念修正机制、在多主体环境下的推理规律等问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