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 实现更加普惠的高质量教育 ——在“云上学堂”交流会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2020年7月3日 2020年2月3日,清华大学5万7千余名师生在“云端”同上一堂课。清华面向全社会郑重承诺:教书育人是不可放弃的职责,在疫情防控情况下要实现“延期开学、如期开课”。 从2月3日到7月3日,5个月,152天,自强的清华人保持奋进的姿态,用严谨的态度、勤奋的作风、求实
2020-0817
欣逢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清华哲学系的同仁欣然集文以纪之。大约是因为我曾受命负责清华哲学系的复建工作凡十年有余,料理文集编辑事宜的夏莹教授便令我为之一序。我以为,此序当由现任系主任宋继杰教授为之更好,但继杰君习惯于藏锋留白,不露声色。编者于是便盯上了“始作俑者”的我,虽多惶恐,几经推辞不果,最终只好勉力为之,以承我之“始作俑者”的责任。因为这部文集是清华哲学系同仁们的合力之作,我之为序
2020-0904
在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一卷中,博弈论“四君子”之一肯·宾默尔从博弈论的视角审视了自霍布斯以及洛克以来政治哲学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并回应和澄清了一系列对于博弈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误解,从而为其利用博弈论中的议价理论改造并发展罗尔斯与海萨尼各自所倡导的无知之幕与原初状态理论做好了概念上的准备。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获得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系列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社会契约凭何得以维系,博弈论中的“均衡
2016-0411
纪念贺麟教授(1902-1992) 贺麟与黑格尔哲学研究:怀念一代哲人自昭老师(汝信/文) 真诚、勤奋、执著的追求:回忆吾师贺麟(梁志学/文) 关于黑格尔哲学与现代外国哲学的访谈(王树人/文) 贺麟教授与我的哲学生命(洪汉鼎/文) 贺麟论知行合一与直觉法:一个打通中西哲理的范例(张祥龙/文) 贺麟传略(张慎/文) 第一哲学与中西哲学的会通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一)(叶秀山/文
2020-0925
文:牛子牛 摘自:《哲学动态》2020年第8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它所引发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危机,而是当代新资本形态背景下的整合性危机。为此,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以当代社会现象为参照,更新我们对资本逻辑的理解;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当代表现形态,进而达致对这场危机本质的深度开显。概言之,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当
2020-0925
9月9日上午,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日新书院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主楼接待厅举行,以下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万俊人教授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人文何以日新? ——日新书院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万俊人 亲爱的同学们、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人文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日新书院“零字号”的全体新同学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你们是非常幸运的,凭借你们卓越的才智、努力和机缘,终于
2016-0604
?点击下载:清华西方哲学研究.pdf
2020-0925
一、“中国哲学史”正名 我要讲的学科是“中国哲学史”,先简单地对这个学科进行一下“正名”。其实在教育部现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我们这个学科名称叫“中国哲学”,类似的有“西方哲学”。而在二十年以前,这个学科名字叫“中国哲学史”,相应地“西方哲学”叫“西方哲学史”或者“外国哲学史”。但是目前教育部这个目录名称也有它的理由,这个名称的涵盖会更宽一些,它不限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还包括对中国哲学体系本身
2016-0909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第二卷第一期(二零一六年夏季) Tsinghua Studies in WesternPhilosophy Vol. 2, No. 1 (Summer2016) 目录 名家特稿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二):杨雄《太玄》的哲学意义(叶秀山/文) 康德“德行论导论”句读(三)(邓晓芒/文) 能否扼住命运的咽喉?普罗米修斯主题的变奏(刘东/文)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2020-1027
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务会批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张卜天教授和王巍教授于近日被聘为哲学系双聘教授,他们将和已经过会并签约、即将入职的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Adweit Parker助理教授一道组建哲学系科学哲学二级学科教研团队,在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自然哲学史、物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哲学、欧洲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等方向上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至此,清华哲学系拥有了包括中国
2020-1027
与 自 然 游 戏 ——致大一同学们的公开信 本学期开设的《西方哲学思想经典》,想来是同学们的哲学启蒙课程之一。在头几节课当中,我尝试分析并重构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论证,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些论证进行细微的批评,考察笛卡尔的文本中是否已经预先埋伏了对这些批评的回复,并对这些笛卡尔可能的回复进行了进一步的批评。课堂上进展似乎比较顺利。但是课下与一些同学的交流却让我陷入思考。在此,与大家书面聊几句。 这些
2018-1122
主讲:刘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时间:2018年11月24日(周六)16-18点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24教室 刘玮,生于1980年,北京人。1999.9-2003.7于北京大学学习,获哲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士学位;2003.9-2006.7于清华大学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2006.8-2010.8于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12月加入人大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目前
2018-1122
刘东、丁四新教授领奖。陈来教授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副教授代为领奖。 2018年11月18日下午,备受世人瞩目的“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北京举行颁奖盛典。历时八个多月,经过提名、评审、投票等环节的严苛评选,两年一度的顶级全球华人国学奖单(包括国学成果奖、国学传播奖、国学终身成就奖)揭晓。我系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三联书店2015年版)和丁四新教
2018-1128
主讲:Martin Stokhof (清华大学哲学系) 时间:2018年12月01日(周六)16-18点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24教室 Martin Stokhof i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where he is affiliated with the Institute for Logic
2018-1128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报告人:贡华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主持人:宋继杰教授 时间:2018年12月3日(周一) 下午3:00—5:00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104会议室 摘要:先秦形名家自觉以“形”作为“名”的根据,儒道自觉超越形名,而走向“形而上”。汉儒一方面将“名”听觉化,另一方面,提出听觉性的“号